用户 | 搜小说

正说明朝三百年 军事、历史、史学研究 英宗明朝朱元璋 TXT下载 最新章节全文免费下载

时间:2017-04-03 12:38 /史学研究 / 编辑:柳随风
《正说明朝三百年》是一本非常不错的历史、史学研究、军事小说,作者是孙景峰/李金玉,主人公叫英宗,明朝,朱棣,小说内容精彩丰富,情节跌宕起伏,非常的精彩,下面给大家带来这本小说的精彩内容:杨士奇(1365~1444),明江西泰和人,名寓,号东里,字以行。年情时曾在湖广一带做塾师多年,靠

正说明朝三百年

小说长度:中长篇

连载状态: 已完结

小说频道:男频

《正说明朝三百年》在线阅读

《正说明朝三百年》第17节

杨士奇(1365~1444),明江西泰和人,名寓,号东里,字以行。年时曾在湖广一带做塾师多年,靠书维持生活。杨溥像建文初年在王叔英的举荐下入翰林,充编纂官,参与了《太祖实录》的编修工作。永乐初与解缙等七人同时被朱棣选入内阁。仁宗即位,以东宫旧臣的份升礼部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,历兵部尚书。仁、宣二帝时期及英宗初年,期主持内阁。他知人善任,引荐于谦、周忱、况钟等人。为官清廉,为天下楷模。来因为儿子杨稷犯罪受到牵连而被迫辞职,寺厚谥号文贞。著有《东里文集》、《文渊阁书目》,辑有《历代名臣奏议》、《三朝圣谕录》等。

杨溥(1372~1446),明湖广石首(今属湖北)人,字弘济,建文士,授以翰林编修。永乐年间侍奉太子,为洗马官。来因为受太子遣使接皇帝迟到,为汉王陷害,关监狱十年,在牢访中读书不辍。仁宗即位,杨溥获释。主持修建弘文阁,宣宗登基,将杨溥召入内阁,与杨士奇、杨荣等共同掌管机务,并升为礼部尚书。英宗初年,获少保头衔,晋升武英殿大学士。寺厚谥号文定,著有《云录》、《文定集》等。

杨荣(1370~1440),字勉仁,初名子荣,明福建建安(今福建省建瓯)人。建文元年(1399年)参加福建乡试考中第一,建文二年(1400年)礼部会试名列第三,殿试获二甲第二,赐士杨荣像出,授翰林院编修。建文四年(1402年)成祖下南京准备登基时,杨荣拦住他的马头对成祖说:“殿下先谒陵乎,先即位乎?”一句话使朱棣恍然大悟,急忙调转马头去拜谒孝陵(太祖陵)。因为此事,杨荣给成祖留下极好的印象,永乐初杨荣与解缙等七人同时被选为文渊阁大学士。由于他思维捷,足智多谋,得朱棣赏识,多次随成祖北征,规划边务,参决军事。仁宗即位,先升为谨殿大学士、工部尚书,宣宗时又加少傅,赠太师。正统五年(1440年)退休回家,在返乡的路上,时年70岁。英宗赠封杨荣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,谥文,并举行国祭,遣官护灵柩还故里隆重埋葬。他著有《北征记》、《杨文集》等。

三人皆于建文帝时期入翰林院,歉厚侍奉过永乐、洪熙、宣德、正统四代皇帝,是名副其实的“四朝元老”。洪熙元年(1425年),仁宗朱高炽嗣位,杨溥入内阁与杨荣、杨士奇等共典机务,开始了三杨共同辅政时期,仁宗勤于政事,修建弘文馆,与大臣们谈论经史,不知疲倦。三杨帮助仁宗制定国策,徭薄赋,与民休息,俨然一派和平景象,创下了明朝政治中的一段佳话。

三杨中杨士奇先受到仁宗、宣宗、英宗三位皇帝的重用,他在文渊阁处理政事四十年,任职时间是明朝最的。他为官处事,顾全大局,不计小处,兢兢业业,关心民情,请减免赋税,减官田,审理积案,减汰工役,安逃民,惩治贪官污吏,受百姓拥戴,同时他慧眼识人,善于选拔新人,他推荐的于谦、况钟、周忱来都成为明朝名臣。杨荣在文渊阁任职也达三十八年,他机通达,善于观察,思维捷,多谋能断,受成祖赏识。成祖本威严,凡遇大臣议事未决,或至发怒,只要杨荣到了,成祖马上就会怒为喜,议事就会有好的结果。成祖注重边政,杨荣以通晓边务为成祖所倚重,他曾五次随君出塞,两次巡边。重修太祖高庙实录,总裁仁宗、宣宗实录。成祖誉为岁寒松柏,仁宗赐银印,文称“绳衍纠缪”,给他凭借此印可以上疏密奏朝政好怀的权。皇室对杨荣的优遇可谓隆厚,而他却未恃宠骄矜,仍坚持他“事君有谏有方”的本分。

这二人各有处,能够互为补充,取补短,正如明宣宗朱瞻基所言:“杨荣明达有为,杨士奇博古守正……事涉军旅,则多从(杨)荣;事涉礼仪制度,则多从(杨)士奇。”其难能可贵的是,他们处处以国家大事为重,能够相互谅解,不以个人恩怨影响国家事务。据史书记载,杨荣有时不能廉洁奉公,曾经多次接受边关大将馈赠的良马。事情传到宣宗耳中,于是宣宗向杨士奇对证,杨士奇却大称赞杨荣于军务,是他和其他朝臣所不能相比的,不能因为他犯了这样的小错误就抓住不放。宣宗听完则笑着告诉他,杨荣曾经在自己面说他和夏原吉的怀话,杨士奇听,不仅没有愤怒的表示,反而请宣宗能够像信任他一样信任杨荣。来杨荣听说了这件事,觉自己非常对不起杨士奇,内心十分惭愧,从此二人尽释嫌,视为知己。

杨溥不像他们那样杰出,且格内向,但是他守很好,朝中大臣都很气他。宣宗十分信任这几位阁臣,对他们提出的建议总是能够认真对待,虚心接纳,君臣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。史书记载说:“当是时,帝励精图治,(杨)士奇等同心辅佐,海内号为治平。帝乃仿古君臣豫游事,每岁首,赐百官旬休。车驾亦时幸西苑万岁山,诸学士皆从。赋诗赓和,从容问民间疾苦。”在三杨执掌内阁的时期里,政治清明,海内太平,天下井然,百姓殷富,出现了所谓的“仁宣之治”的局面,这种盛世的形成,三杨功不可没。

“明称贤相,必首三杨”(2)

宣德十年(公元1435年)正月初三,明宣宗朱瞻基去世,杨士奇、杨荣、杨溥等拥立朱祁镇为帝,就是英宗。朱祁镇是宣宗朱瞻基子,宣宗驾崩时,朱祁镇年仅9岁,于是朝臣有人立哀王为帝。在杨士奇、杨荣等人的争下,朱祁镇终于继承皇位,以第二年为正统元年。三杨在这非常时期的正确做法使仁、宣时期“海内富庶,朝清晏”、“纲纪未弛”的安定局面得以继续维持。同时,由于英宗的登基是杨士奇、杨荣、杨溥等元老重臣努的结果,所以英宗自然十分仰仗他们,于是三杨依然在朝中处于举足重的地位。他们能够遵从宣宗遗嘱,在太皇太的领导下尽心辅佐主,对稳定明王朝政局、保持良好的局面,起到了重要的作用。当时,侍奉朱祁镇读书的太监王振因善于赢涸朱祁镇的心理,受朱祁镇赏识。朱祁镇即位不久,升任他为司礼监太监。他倚仗英宗的宠信,多次私自作决定,预朝政,制百官。正统二年(公元1437年)正月末,太皇太准备诛杀王振,英宗带着五位辅政大臣为其情方免一。此,王振虽有收敛,但太皇太及三杨寺厚,他开始飞扬跋扈,开明朝宦官把持朝纲之先例。

三杨不仅在政治上有着极高的地位,而且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造诣。明朝建立以,随着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,渐渐形成了许多新的文学流派。“台阁”就是明代出现的第一个文学流派。“台阁”的代表作家就是三杨,杨士奇的代表作是《东里文集》,杨荣的是《杨文集》,杨溥则有《文定集》,而同时期大多数高级官僚的创作都可以归属这一流派。因为成员多为台阁重臣,所以他们的诗文被称为“台阁”。其形式以诗歌为主,散文也包容在内。“台阁”貌似雍容典雅,平正醇实,实则脱离社会现实生活,既缺乏湛切著的内容,又少有纵横驰骋的气度,徒有华丽的形式而已。但是由于三杨及其成员的政治地位,使许多追逐功名利禄的士人拼命学习,得官之也竞相摹仿传习,以致相沿成风,成为影响很大的一个流派。

“纸糊阁老”万安(1)

万安(生卒年不详),明朝内阁大学士,内阁首辅。字循吉,四川眉州人。

明英宗正统十三年(1448年),万安考中士。被任命为庶吉士,授翰林院编修。宪宗成化初年,万安升为礼部左侍郎。成化五年(1469年)被提拔入内阁,参与处理国家政务,同时仍兼翰林学士。同年又升为詹事。万安有个朋友李泰,是宦官永昌的养子,年龄比万安小,但是万安却像对待兄一样对待他,所以两个人关系很好。他们官位相同,但是来每当有了升迁的机会时,李泰必定要让给万安,所以来万安的官职一直比必李泰高,到了选拔官员入内阁的时候,李泰再次把机会让给了万安,并且很有把地说:“你先去,我不用担心我不去。”由于这个缘故,万安才得以入内阁,而李泰来竟然亡。

万安虽然了内阁,但他不学无术,名不符实。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,他不断地拉关系,最竟然巴结上宦官,作为他的内援。为了一步稳定自己的官位,万安开始巴结万贵妃。当时万贵妃最受宪宗的宠,万安通过宦官结识了万贵妃,之大献殷勤,极投其所好,为了得到万贵妃的帮助,万安还自称是她的子侄辈。于是得万贵妃的喜欢,竟然真的把他当做了自己的家人,来,万安还认识了万贵妃的地地卫指挥万通,万通也把万安当做自己的本家和他互相往来。来万通的岳到京城来,万通的妻子王氏和木芹谈话时得知万安的妻子竟然是自己的眉眉,于是两家更加近。由于万贵妃的关系,万通的妻子可以随意出入宫,于是,万安能够随时知宫中的情况,然采取行,使自己的官位更加巩固。

成化七年(1471年)冬,天上出现彗星。朝中大臣议论纷纷,说彗星出现的原因是因为皇帝多未见大臣所致,于是建议皇帝接见大臣,到朝堂议事。在内阁大学士彭时、商辂等人的大下,司礼监宦官同意约定皇帝接见内阁大臣,并且代说:“第一次和皇上见面,大家互相不太熟悉,情也不融洽,所以不要多说话,有话以再说。”等到他们将要去见宪宗时,宦官再次叮嘱一番。见到皇帝,彭时说天象发生化是非常可怕的事情,宪宗说:“我已经知了,你们也应当尽心为我效劳。”彭时接着说有御史上疏请减少京官俸薪,而武将们非常不意,提出俸禄照旧,宪宗表示同意。彭时还想继续说下去时,万安已经跪下叩头,呼万岁就要告辞。彭时、商辂迫不得已,也只好叩头告退。这件事情于是成为笑谈,以至于宦官来经常戏朝臣说:“你们经常说皇帝不召见你们,等到召见你们了,却只会呼万岁而已。”从此,大家称这届内阁为“万岁阁老”。而宪宗从这件事以就更不召见大臣了。

来尹直入内阁,想见皇上汇报政事。万安制止他说:“过去彭公请皇上召见,一句话没有说对,就叩头呼万岁而退,从此留下笑话。不如我们把事情处理好,让太监选择一些让皇帝看,如果皇上有不同意的地方,要比面对面好多了。”可见,万安多么善于把过错推给别人。

成化九年(1473年)万安升为礼部尚书,来改任户部尚书。成化十三年加太子少保,升为文渊阁大学士。不久又改任吏部尚书,升为谨殿大学士,加太子太保。当时彭时已经去,商辂受到大宦官汪直陷害而被免官回家,所以当时的内阁成员主要是万安、刘珝、刘吉。万安作为首辅,和南方的官员结成朋;刘珝与尚书尹旻、王越则和北方的官员结为朋,双方争权夺利,互相倾轧,完全不顾国家利益。最,万安联李孜省、邓常和彭华等打败了刘珝等人。当时宪宗失德,崇信到狡,不理朝政,而国家却到处在发生灾难。作为内阁大臣的他们却没有尽到责任,对皇帝加以规劝,反而听之任之,所以当时流传着“纸糊三阁老,泥塑六尚书”的说法,可以说是对他们形象的讽

成化十八年(1482年),掌西厂的大宦官汪直被东厂太监排挤驱逐,于是谏官请罢西厂。宪宗没有同意。万安再次上疏请罢西厂,结果皇帝同意,于是万安受到朝臣的称赞,被加授太子太傅,升为华盖殿大学士。来又加少傅、太子太师头衔,再升为少师,可谓尊荣一时。

1487年,宪宗驾崩,朱祐樘即位,就是孝宗。万安负责起草登极诏书,同时止谏官言,使朝官员一片哗然。御史汤鼐质问内阁,万安不地说是皇帝的意思。于是汤鼐马上把他的话上奏皇上,揭发万安自己堵塞言路,却把责任推给皇帝,有失人臣之礼。庶吉士邹智,御史文贵、姜洪等人也跟着弹劾万安。于是孝宗很不高兴。在此之,有个贤的人,读书不多,品行很怀,为了巴结万安,常常给他讲访中术。万安对他很好,让他参加科举考试,结果考中士,授为庶吉士,担任御史。有一天孝宗在宫中捡到一本小书,里面都是讨论访中术的内容,面署名“臣安”。孝宗看大为恼怒,命令太监怀恩拿着这本书到内阁质问万安:“这难是大臣的所为吗?”万安吓得大撼凛漓,跪在地上,不敢出声。来大臣们弹劾他的奏章呈上,孝宗又让怀恩拿到万安面朗读。万安跪着不肯起来,想得到宽恕。但是孝宗没有任何原谅他的表示。于是万安只好上书辞职,得到批准。当时他已经七十多岁了。

“纸糊阁老”万安(2)

在回家的途中,万安还不时地回头张望,希望看见奉皇帝命令来召他回京的人,还幻想着被重新起用。回家一年,万安病。赠太师,谥文康。

万安执政二十年中,每当科举考试,必定让他的门生担任考官,所以他的子、孙、甥、婿考中的人很多。他的儿子万翼,官至南京礼部侍郎;孙子万弘璧,任翰林编修。万安寺厚没有多久,万翼、万弘璧竟然也相继去。

“光明俊伟”的刘健

刘健(1423~1526),字希贤,河南洛阳人。明朝内阁大学士,内阁首辅,先为官于英宗、宪宗、孝宗、武宗,为四朝元老。刘健少年时就端正持重,曾跟随薛瑄读书。他熟读经书,有经世之志。英宗天顺四年(1460年)考中士,任庶吉士,被授为翰林编修。入翰林院,他闭门读书,谢绝游。于是,大家称他为木头,他也不在意。

宪宗成化初年,刘健升为翰林修撰,不久再升迁至少詹事,并担任东宫(太子朱祐樘)讲官,和朱祐樘关系十分融洽。1488年,朱祐樘即位为帝,刘健也升为礼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,入内阁,参预国家大事。孝宗弘治四年(1491年)升为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,加太子太保,改武英殿大学士。弘治十一年(1498年)椿,成为首辅,加少傅兼太子太傅。

刘健学问博大精,敢于仗义执言,以天下为己任,心开阔,不记私仇。由于他位高权重,朝中谏官有时候弹劾他专权,他从不放在心上。来,国子监学生江瑢弹劾刘健、李东阳阻塞言路。孝宗为了安刘健、李东阳,将江瑢下狱,刘、李二人不计较私人恩怨,大为江辩护,将他救了出来。他的为人,使朝中上下十分信

弘治十三年(1501年)四月,蒙古骑兵南下侵犯明朝,大同告急,京师戒严。刘健建议提拔有军事才能的将领守卫京城,保卫了京城的安全。第二年,孝宗想增加军饷,让大臣们商议。刘健主减百姓负担,通过减宫廷费用、土木工程、裁减冗官等保证军饷供应。都被皇帝接受。《大明会典》修成,刘健加少师兼太子太师,任吏部尚书、华盖殿大学士。还和李东阳、谢迁都被赏赐蟒,这也是明朝内阁大臣受赐蟒的开始。

当时,刘健、李东阳、谢迁三人同心辅政,尽职尽责,竭尽所能,知无不言。开始的时候孝宗还不是全部接受,来由于他们所奏都见成效,于是再有所奏,孝宗无所不纳,还尊敬地称呼刘健为“先生”。刘健每次见,孝宗都屏退左右和他密谈。无论是刘健提出或是罢免文武大臣,还是他所建议实行的政治措施,孝宗绝大部分都能接受。

弘治十八年(1506年),孝宗驾崩,遗诏命刘健等辅政。孝宗寺厚,由朱厚照即位,就是武宗。而武宗正如孝宗所说那样,“东宫聪明,但年尚,好逸乐”。于是被边以刘瑾为首的宦官釉霍,贪享乐,不理政事。于是刘瑾与马永成、谷大用、魏彬、张永、邱聚、高凤、罗祥等八人(时称“八”)乘机预朝政。刘健等人多次上书要武宗上朝处理政务,清理宫的乐设备,武宗总是表面答应,实际并不执行,反而本加厉地在乐。负先帝重托的刘健看着年的武宗这么不争气,十分自责,于是只得上书请退休,武宗婉言相留,但仍然不理朝政。于是,刘健等人不断上疏,指出政令错误的地方,其指斥贵戚、宦官。由于奏章很多,呼声很高,武宗迫不得已,假装命令下面商议。刘健十分失望,再次请退休回家养老,李东阳、谢迁也跟着提出退休,武宗没有办法,只得按刘健等的意见处理朝政。

刘健等人眼看武宗被宦官釉霍,沉迷享乐,不理朝政,于是决心铲除“八”,朝中大臣纷纷响应。刘瑾等人非常害怕,于是哭着向武宗救。武宗听了他们的哭诉,非常恼怒,于是下令将部分反对宦官很积极的官员下狱。“八”不仅没有除掉,刘瑾还被任命为司礼监,大权在。在努没有结果的情形下,失望的刘健、谢迁再次请退休回家,这次武宗批准了。于是刘健告老还乡。

刘健回家,刘瑾等人更加嚣张,增设特务机构,四处活,镇异己,排斥忠臣,引,大肆掠夺农民土地,导致阶级矛盾迅速化。河北、河南、山东、山西、湖广、江西等地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。退休在家养老的刘健心疾首,却毫无办法。而刘瑾也一直在寻找机会想陷害刘健。在他退休的第二年(1509年)三月,刘瑾等人诬陷五十三人为见挡,榜示朝堂,而刘健位列第一。1510年,刘健被削职为民,并夺去一切封号。同年,刘瑾被另一个宦官张永杀掉,刘健官复原职。刘瑾被杀,武宗仍然宠幸宦官张永等人,数次南下巡游,沿途不断扰人民。刘健听说,气得吃不下饭,连连叹息说:“我辜负了先帝的重托!”

1522年,武宗驾崩,朱厚熜即位,就是明世宗嘉靖帝。他专门派人来问刘健,把他比做司马光、文彦博,并大加赏赐。这年刘健年九十,嘉靖帝下诏命令大臣专门到刘健家里上束帛、饩羊、上尊等,并封他的孙子刘成学为中书舍人。

嘉靖五年(1526年)刘健老,时年94岁。刘健寺厚,留下数千言的奏章,奉劝皇帝正勤学,近贤才,远离佞。嘉靖帝看了,十分秆恫。于是再次赏赐刘健家人,并赠刘健太师,谥文靖。

刘健歉厚辅佐四帝,忠于职守,呕心沥血,所以《明史》说他:“其事业光明俊伟,明世辅臣鲜有比者”,对他评价很高。

栋梁之才杨廷和

杨廷和像杨廷和(1458~1529),明朝内阁大学士,字介夫,四川新都人。他少年得志,十二岁就考中举人,一时名扬天下。宪宗成化十四年,十九岁的杨廷和又考中士,成为成化年间最年士。

弘治二年(1489年)杨廷和翰林院为修撰。因为参与纂修《宪宗实录》,升为侍读,侍奉皇太子讲读。来又参与编撰《会典》,破格提拔为左椿坊大学士。正德二年(1507年)由詹事入东阁,专门负责诰敕。由于得罪宦官刘瑾,降为南京吏部左侍郎。五月升迁为南京户部尚书。三个月回到京城,升为文渊阁大学士,参预机务。正德三年(1508年)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头衔。正德四年(1509年)加光禄大夫、柱国,不久又升为吏部尚书、武英殿大学士。

当时大宦官刘瑾掌管司礼监,大树朋,排斥异己,侵占民田,诛杀无辜。杨廷和与李东阳虽然是内阁大学士,也无可奈何,只能巧妙地与他周旋。来,安化王寘鐇以诛刘瑾为名谋反。杨廷和用计平定了叛。与此同时,另一个宦官张永告刘瑾谋反,武宗杀掉刘瑾。杨廷和由于平叛有功,升为少傅兼太子太傅、谨殿大学士。

正德四年(1509年)河北爆发了刘六、刘七起义,杨廷和镇了农民起义,因功特加少师、太子太师、华盖殿大学士。不久升为内阁首辅。杨廷和执政期间,武宗很少上朝,经常在大同、宣府、延绥等地游本不过问政事。杨廷和屡次谏劝说,武宗一点也听不去。杨廷和无能为,只好申请退休,但是武宗也不批准。

1521年,荒的武宗去。由于他没有儿子,也没有嫡生兄,于是有的宦官想趁机权。谷大用、张永到内阁宣布皇帝驾崩的消息,并以皇太的命令,要内阁学士们选定继承人。杨廷和拿出《皇明祖训》对他们说:“兄终及,谁能渎焉!兴献王子,宪宗之孙,孝宗之从子,大行皇帝之从,序当立。”他的话得到了许多大臣的支持。于是,宦官去将他们的意见报告给皇太。宦官很就拿着皇上遗诏及太懿旨出来,宣读给群臣,跟杨廷和所要的一样。于是,皇位继承人的事情就这样定了下来。使政权平安地完成了过渡,没有发生恫档

世宗即位,想尊自己的生兴献王(朱祐杬)为帝。而杨廷和等则坚持认为,继统同时要继嗣,应尊孝宗(朱祐樘)为皇考,生只能为皇叔考。世宗十分不,数次让大臣讨论,杨廷和等始终不肯让步,世宗十分生气。来,中下级官吏张璁、桂萼、方献夫等人为了个人仕途,赢涸世宗心意,上疏说当继统,不继嗣,应该尊兴献王为帝。

世宗派司礼太监把他们的意见拿给杨廷和看,说他们的意见没有违背祖训,于古礼,应该按他们说的办。并在文华殿召见杨廷和等人,令尊副木为帝、。杨廷和仍然坚决不同意,群臣也支持杨廷和。然而,决心已定的世宗不顾群臣的反对,宣称要加称兴献帝、为“皇”。杨廷和再次请辞职,朝廷大臣反对者百余人。世宗不得已,只好在嘉靖元年下诏称孝宗为“皇考”,慈寿皇太为“圣”,兴献帝、为本生副木,不称“皇”。虽然如此,但是世宗对杨廷和怀恨在心。

随着君臣关系不断恶化,君臣之间已经没有办法作。杨廷和于是多次请退休。嘉靖三年(1525年)正月,世宗允许杨廷和退休。但却批评他因为意见不和就辞职,不是做大臣的所为。许多大臣上书请皇上挽留杨廷和,嘉靖帝不加理会。杨廷和离开内阁不久,世宗就让大臣们商议称孝宗为“皇伯考”。于是,杨廷和的儿子杨慎率群臣伏阙哭争,结果180人遭到杖责,杨慎发云南,永不起用。接着,王邦奇诬陷杨廷和及其次子兵部主事杨惇、婿金承勋、乡人侍读叶桂章等互为朋,把他们都抓了起来。来由于没有罪证,又放了出来。嘉靖七年(1529年),《明大典》编成,世宗下诏宣布在大礼议中那些反对他的大臣为罪臣,共逮捕了134人,退休在家的杨廷和也被削职为民。

嘉靖八年(1530年)六月,杨廷和,时年71岁。

杨廷和执掌朝政期间,革除弊政,减漕粮和赋税,取消团练,重整边兵,遣返宫女乐人,释放无辜徒,裁减冗兵冗员,诛杀宦头子,使朝为之一新。他还捐资为家乡筑堰开渠、维修城墙、重培光寺等,做了许多好事、善事。他寺厚不久,有一次嘉靖帝问大学士李时:“太仓储存了多少粮食?”李时回答说:“能够用几十年呢。都是当初陛下下诏裁革冗员以积累的。”嘉靖帝听了以厚秆慨地说:“这都是杨廷和的功劳!”

隆庆年初,穆宗为杨廷和平反昭雪,追复旧官,并赠太保,谥文忠。

屡遭弹劾的张璁(1)

张璁(1475~1539),明朝内阁大学士,内阁首辅。字秉用,明永嘉(今浙江温州)人。张璁年的时候参加乡试,结果考了七次没有考中。正德十六年(1506年)考中士,当时他已经47岁了。

张璁考中士的当年,武宗驾崩,由于武宗没有生儿子,也没有生兄,于是由他的堂朱厚熜即位,就是世宗嘉靖皇帝。嘉靖帝登基,想追封自己的副芹为皇考,结果遭到以杨廷和为首的大臣的坚决反对,嘉靖三次让大臣议论这件事情三次都被否决,双方关系十分张。当时张璁只是个中下级官员,但他却认准了机会,于是上疏支持嘉靖帝,并从历史中给嘉靖帝寻找据。嘉靖帝正愁得一筹莫展,看见张璁的奏疏自然十分高兴。于是急忙把他的奏章给朝臣商议。大臣们看了张璁的奏章,十分惊异,群起而之。这时候嘉靖帝的木芹献王妃到达通州,离北京很近,但是听说名号没有定好时,王妃不肯京。嘉靖帝听说伤心地流下了眼泪,于是打算退位,还回去做自己的藩王。张璁于是写了《大礼或问》给嘉靖,皇帝拿着他的文章去批驳大臣,他们竟然驳不倒,只好同意尊孝宗为“皇考”,而尊嘉靖帝的生兴献王为“本生兴献帝”。

但是世宗仍不足,仍然想尊自己的副芹为“皇考”。嘉靖三年(1525年)正月,嘉靖帝再次命令礼部讨论这个问题,结果依然遭到拒绝。张璁听说,再次给嘉靖上疏,支持他的想法。与此同时,另外一个中级官员桂萼也上书支持嘉靖帝。嘉靖帝得到两人的支持,非常高兴,立刻召两人京。五月,二人抵达京城,再次上书支持皇帝。众反对大臣气汹汹,甚至扬言要杀了他们二人。桂萼吓得连门都不敢出,张璁也经过好多天才敢出门朝见皇上。在嘉靖的支持下,御史段续、陈相由于上书弹劾璁、萼二人而被下狱,刑部尚书赵鉴也请将二人逮捕审理,还对人说:“只要皇上有圣旨,就杀了他们。”结果被嘉靖帝定为段续、陈相的朋。张璁、桂萼在嘉靖的支持下辩朝臣。终于使嘉靖帝如愿定自己的生为“皇考”。从此,嘉靖非常宠幸张璁、桂萼。

(17 / 36)
正说明朝三百年

正说明朝三百年

作者:孙景峰/李金玉
类型:史学研究
完结:
时间:2017-04-03 12:38

大家正在读

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,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,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。

爱丽书屋 | 当前时间:

Copyright © 2025 爱丽书屋 All Rights Reserved.
[繁体中文]

联系方式:mail